网信公安联合整治AI造假与煽动负面情绪等网络乱象维护网络安全稳定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论生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AI生成内容(AIGC)的普及为社会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衍生出“AI造假”“虚假舆论操纵”“煽动负面情绪”等新型网络乱象。近期,网信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打击利用AI制造虚假信息、操纵网络情绪、传播谣言等违法行为,旨在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社会稳定。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此次整治行动的背景意义、主要措施、技术路径及社会影响,全面阐释网信公安如何协同构筑网络安全防线,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制度监管、技术手段、社会参与与法律保障四个维度,系统分析整治行动的实践路径与长远价值,旨在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启示。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普通人轻松即可生成文字、图片、雷火音频甚至视频内容。这种便捷性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去门槛化”,但也导致了虚假内容泛滥、信息真实性受损、公众认知被操控等问题。特别是“AI造假”现象,如AI伪造领导人讲话、捏造新闻报道、生成虚假证据等,严重危害社会信任体系。
面对这种新型网络乱象,网信与公安部门联合出手成为必然选择。传统的网络监管手段已难以全面应对AI生成内容的复杂性与隐蔽性,必须依托跨部门协同机制,从技术、法律、舆情管理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风险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此外,国际层面上也掀起了治理AI虚假信息的浪潮。欧美国家纷纷出台AI内容标识、数字水印等规范措施,中国的网信公安整治行动正是立足国情、顺应趋势的积极回应。这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现,也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联合整治的重点领域与实施措施
此次网信公安联合整治行动聚焦四类重点问题:一是利用AI生成虚假新闻、伪造事件的“信息造假”;二是通过AI语音换脸、深度合成制造“虚假证据”的“技术欺诈”;三是通过AI算法操纵舆情、煽动负面情绪、误导公众的“情绪操控”;四是滥用AI账号生产、传播违法有害内容的“账号集群”问题。
在整治措施上,网信部门重点强化算法备案与平台责任,要求互联网企业建立AI生成内容的标识机制,完善深度合成内容的追溯与溯源制度。公安机关则依法查处利用AI从事诈骗、造谣、诽谤等违法犯罪行为,并强化案件线索共享与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从“发现—溯源—打击—防范”的全链条治理闭环。
同时,国家层面积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落地实施,要求AI企业履行内容安全主体责任,对AI产品进行前置审查与安全评估。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法治与技术并重的网络治理新格局。
3、技术治理创新与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技术是防范AI造假的核心。此次整治行动强调通过“技术反制技术”的思路,构建多层防御体系。各地网信技术中心加强了AI内容溯源系统的研发,利用区块链与数字指纹技术,为AI生成内容嵌入可追溯的数字标识,从而实现“谁生产、谁负责”的监管模式。
在算法治理方面,公安机关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AI识伪模型与舆情识别算法,能够快速识别合成图像、视频与语音的伪造痕迹。这种“算法鉴伪”技术大幅提升了网络虚假信息的检测效率,使监管从人工审查向智能识别转型。
此外,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也为整治行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AI舆情监测与预警平台,相关部门可以实时掌握网络热点,提前发现情绪操纵与虚假传播的苗头,从而实现对网络乱象的精准打击与事前防控。
4、社会协同参与与法治保障机制
AI治理不仅是技术与执法的问题,更是社会共治体系的重要体现。此次行动注重引导公众增强媒介素养,提升识别AI虚假内容的能力。网信部门通过新闻报道、网络课堂、反诈宣传等形式,普及AI识别知识,形成全民防范虚假信息的社会氛围。
在社会协同方面,媒体、平台与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整治工作,推动自律机制建设。例如,主要互联网平台建立AI内容标签机制,标明“AI生成”或“虚构内容”;行业协会出台《AI内容安全公约》,倡导企业遵守技术伦理,防止AI滥用。
法治保障是长效治理的根基。未来,国家将持续完善AI相关法律体系,明确AI开发与使用的法律责任,健全证据取证、违法追责机制,确保任何利用AI从事造假、煽动或扰乱秩序的行为都能得到有力惩处,真正实现“技术向善、法治护航”。
总结:
总体来看,网信公安联合整治AI造假与煽动负面情绪的行动,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构建网络安全新秩序的重要举措。这一行动体现了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网络空间治理的双重重视,既为AI产业的健康发展划定了安全边界,也为网络生态的清朗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跨部门协作、技术创新与法治支撑,网络治理体系正迈向智能化、科学化的新阶段。

未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演进,网络空间治理仍将面临新挑战。唯有政府、企业、社会与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共治、协同联动的综合治理格局,才能有效防止AI造假、舆论操控等乱象的反复。此次整治行动不仅是对网络安全的防御,更是一次数字文明的建设实践,标志着我国正朝着更加安全、理性与清朗的网络时代稳步前行。